人口收缩背景下黑龙江省行政区划设置对策研究
王月;吴松涛;<正>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将行政区划作为党领导人民依照宪法法律、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行政区划本身也是一种重要资源。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立足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出优化国土空间布局,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和新型城镇化的部署要求,对优化行政区划设置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黑龙江省作为人口收缩极为严重的省份,行政区划工作更要加强战略性、系统性、前瞻性研究,确保行政区划设置和调整同国家发展战略、经济社会发展、国防建设需要相适应。
提效收缩与增效扩张:村庄建设边界划定研究
关海娇;崔禹;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科学划定村庄建设边界是防止用地无限蔓延、推进村庄产业建设、优化村庄空间布局等问题的关键路径。本研究以村庄建设边界划定为研究对象,通过总结各省份对于村庄建设边界的理解,聚焦于居民点搬迁、闲置用地腾退、碎小图斑调整以及废弃采矿再利用等内容,构建“提效收缩”与“增效扩张”双维度协同的村庄建设边界划定方法。“提效收缩”层面,在满足相应地类的调整条件下,将居住用地、闲置用地、农用地、碎小村庄用地等用地类型调出村庄建设边界,实现村庄空间结构紧凑化;“增效扩张”层面,在满足相应地类的调整条件下,将废弃采矿用地、农用地等用地类型调进村庄建设边界,为村庄产业建设提供发展空间,对村庄建设边界的实用性划定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多源数据与模型下兴县“三区三线”划定及影响量化研究
白俊兰;在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科学划定“三区三线”是协调生态保护与城镇发展的关键。本研究以黄土高原生态脆弱区典型代表山西兴县为对象,通过融合遥感影像、地理信息与统计年鉴等多源数据,构建最小累积阻力模型、耕地质量评价模型与城镇开发潜力模型等量化分析体系。结果显示:划定生态保护红线1115.57km2使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提升37.8%,永久基本农田323.87km2推动粮食产能增长25%,城镇开发边界20.57km2引导城镇化率提高8%。研究成果为生态脆弱区国土空间优化提供了定量化方法与实证参考,对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实践价值。
基于GEE平台的三江平原地区植被覆盖度时空动态及驱动因素分析
孙林楠;翁婷婷;常晓晴;李全峰;三江平原作为国家粮食安全核心区,其植被覆盖度(fractional vegetation coverage, FVC)动态变化对黑土保护与农业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本文整合2000-2020年MODIS遥感影像、气象、社会经济与土地利用数据,基于Google Earth Engine(GEE)平台构建长时间序列FVC数据集,结合Theil-Sen趋势分析、土地转移矩阵及XGBoost模型,揭示三江平原FVC时空演变规律及其驱动机制。结果表明:(1)2000-2020年间,三江平原FVC整体呈微弱上升趋势,速率为0.0025/yr,生长季平均FVC最大值为0.79;(2)驱动因子中降水量(8.8393mm/yr)和平均地表气温(0.0441℃/yr)随着时间的推移也呈微弱上升趋势,土地利用类型中耕地面积增加,由林、草、水域等转化而成。(3)驱动因素分析表明,土地利用类型是影响FVC变化的主要因素(贡献率约52%),其后依次为降水量(22%)、气温(12%),而地区GDP(约9%)和人口密度(约5%)等社会经济因素的作用相对较弱。本文为协调三江平原粮食生产与生态保护提供数据支撑,建议优先管控耕地,加强林草恢复与水域保护。
集中居住形式下不同地理环境区域的农村生活污水资源化利用技术的研究与实践综述
祝厚然;本文聚焦集中居住模式下不同地理环境区域的农村生活污水资源化利用技术,基于南方湿润区、北方半湿润与寒区及西北干旱区的地理环境与污水排放特征差异,系统分析生态湿地技术、厌氧-好氧联合处理技术等的区域适配性。研究表明,南方通过复合湿地与厌氧-好氧耦合工艺实现高效净化与资源回收;北方依托低温耐受技术与智能曝气系统突破冬季处理瓶颈;西北则以抗污染膜技术与水-肥-能协同模式提升资源循环效率。研究为农村生活污水的区域化可持续治理提供技术路径与实践参考。
收缩城市低效工业用地识别与空间分布特征分析——以牡丹江建成区为例
张郝萍;衣霄翔;荆莹;付朝华;随着城市高质量发展对存量土地再开发需求的增长,低效工业用地治理成为落实节约集约用地战略的关键议题之一。我国收缩城市在人口持续减少的过程中,存量空间调整滞后,导致大规模低效工业用地累积,对空间发展产生一定消极影响。东北地区作为典型收缩区域,工业用地低效化问题突出,亟需精准识别与治理。本文以收缩城市牡丹江市建成区为研究对象,构建“产业经济—环境可持续性—空间形态—土地利用”四维识别体系,运用CRITIC-TOPSIS法识别并揭示空间集聚规律。结果表明,基于多维度识别体系精准识别出潜在低效利用型和低效粗放利用型用地分别有596.80hm2和199.55hm2,这两种类型在空间上具有一定集聚规律,呈现“核心区遗留型、边缘区无序型、产业走廊衰退型、园区周期波动型”四种类型;基于此,提出“测算诊断—分区施策”的治理机制,依据空间集聚特征实施差异化策略和分类指引,为低效工业用地再开发提供精准化路径,为我国收缩城市低效工业用地识别与治理提供理论支撑与方法创新。
“三链协调”理念下环境设计对太阳文化创新实现路径研究——以日照滨海公园改造为例
王迪;董馨怡;马辉;全球城市化加速推进的背景下,地域文化传承面临两大突出困境,一是文化趋同趋势加剧导致地方特色和传统价值逐渐消散,二是功能分区界限愈发分明让文化脱离现实生活范畴,难以在现代社会彰显原有意义。跨学科融合视域为观察以上问题提供了契机,本研究以日照太阳文化为切入点,审视其在环境设计中的创新实践场景,借助文化人类学的理论框架及生态工程学与材料科学的方法体系,同时以数字技术助力重塑了一套“基因解码—方式整合—生态协同”三位一体的文化创新实践方案,有效激活太阳文化遗产价值,探索了人地和谐共生的可行路径。本研究表明“三链协调”视角有效揭示了文化、技术与生态间的互动机制,为城市空间文化再造与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撑与实践范式,推动了跨学科协作下的文化功能融合与城市韧性提升,具有广泛的推广价值。
协同规划视角下乡镇级片区国土空间规划的实践与创新——以仁和片区国土空间规划为例
施仪琳;本文以四川省仁和区产城融合发展示范片区为例,探讨乡镇级国土空间规划的实践路径。研究基于仁和片区“六林三田、半水半建”的资源禀赋和区位优势,结合其突出的三线文化、矿产资源、特色农业及钒钛产业基础,系统分析了片区面临的人口老龄化、用地分散、产业融合不足、服务效率低下等核心问题。提出“4353”总体编制思路,即以四大现状认识为基础,围绕“产城融合示范区、近郊都市农业引领区、阳光康养休闲区”三大定位,实施筑基、赋能、强核、便民、塑形五大策略,并强化组织、政策、技术三大保障。规划构建“一轴三廊一核一心四区”的空间格局,划分三级镇村体系,推动产业提质、设施优化、风貌提升和土地整治,旨在为类似地区国土空间规划提供可借鉴的城乡融合发展模式。
面向碳中和的区域土地利用变化碳效应时空模拟与优化研究
何亚莉;针对生态功能区差异显著区域的碳效应时空异质性解析不足问题,本研究以巢湖流域为典型案例,集成多源遥感数据与GIS技术,构建“时空模拟-效应评估-优化策略”研究框架。基于2001-2021年土地利用时空模拟(Kappa>0.85),量化建设用地扩张导致碳储量减少12.7%与林地恢复使其增加8.3%的动态平衡机制。空间异质性分析表明:城镇发展区碳排放强度(58.7Mg C/ha)占流域总量67.5%,净碳效应-53.5Mg C/ha;森林保育区碳汇强度达148.5Mg C/ha,面积占比18.4%却贡献流域碳汇总量的82.3%。据此提出多尺度优化策略:城镇区通过立体绿化和低碳准入标准将碳吸收强度提升至8.0Mg C/ha;农业区采用保护性耕作使净碳效应由-1.2Mg C/ha转为正值;生态区通过高固碳树种补植提升碳密度至165Mg C/ha。研究成果为流域尺度“三生空间”碳平衡优化提供科学范式,支撑碳中和目标的精准落地。
基于地理探测器的合肥市PM2.5时空分布与土地利用关系研究
冯艳;瞿华蓥;李佳龙;针对合肥市大气污染问题,本研究搜集了合肥市2000-2022年PM2.5浓度遥感数据,运用时间序列分析法、LISA聚类图分析了22年来合肥市PM2.5浓度时空变化特征,然后基于地理探测器探究了PM2.5与土地利用类型之间的关系,其结果为:(1)2000-2022年合肥市PM2.5浓度时间序列呈现典型倒“U”型特征,在2013年达到峰值,从2013年到2022年变现为逐年下降;(2)合肥市PM2.5浓度以高-高、低-低聚类为主,不同时间其聚类模式和空间分布存在差异;(3)通过地理探测器发现林地占比对PM2.5浓度变化单因子作用最强,二者负相关,裸地占比解释力最弱,林地占比和水体占比对PM2.5浓度的交互作用最强。
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实践与优化路径研究——以安达市任民镇为例
吴妍;安达市任民镇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虽成效显著,但面临诸多挑战。部门协同不足,职责不清且缺乏沟通机制;整治规划因政策动态调整,科学性与适应性欠缺;技术标准频繁更新,如用地数据标准变更,导致项目审批与实施困难。为此,提出优化路径:引入前沿技术,提升基层技术人员管理水平;加强对上沟通,制定有针对性的整治政策;强化部门联动,提高整治效率;进行动态评价,提升整治的专业性和时效性。研究表明,任民镇土地整治工作需从优化技术管理、完善政策保障、强化部门协同和构建动态评价机制等方面改进。研究成果能够丰富技术管理与政策协同领域的理论体系,为类似研究提供方法论参考,同时助力国家或区域在技术创新、治理现代化等战略目标上的推进,增强系统性发展能力。
黔东南州工业园区寒武系白云岩地层水文地质特征及含水层划分研究
全宏林;黔东南州工业园区位于复杂的地质构造带,寒武系白云岩地层是区域地下水赋存的关键层位。本研究通过水文地质勘察、物探找水及凿井工程实践,系统分析了寒武系石冷水组与娄山关群白云岩的水文地质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区内含水层与隔水层的划分受岩体完整性、节理裂隙发育程度及断层控制显著,地下水以岩溶裂隙水为主,补给来源为大气降水,日均入渗量达29565.70m3。ZK2#深井涌水量1210.46m3/d,验证了含水层划分的合理性。研究为类似岩溶区地下水资源开发提供了理论依据与工程参考。
完达山大顶子山蛇绿岩地球化学及其构造意义
孙刚;杨云宝;孙健;林大治;赵世猛;郭凤磊;本文对完达山大顶子山蛇绿混杂岩开展了岩相学、锆石U-Pb年代学和岩石地球化学研究,厘定了蛇绿混杂岩的岩石组成及其形成时代,探讨了岩石形成构造环境和就位机制。大顶子山蛇绿岩位于完达山地体东部大顶子山至坨瑶山的南北向蛇绿混杂岩条带内,呈构造透镜体分布于晚三叠-早侏罗世大岭桥组(泥质碎屑岩)中,呈北北东向带状展布,由东侧超镁铁质堆积杂岩(以橄榄岩为主)和西侧为镁铁质堆积杂岩(以辉长岩为主)组成,其锆石U-Pb年龄显示为159.61±0.44 Ma和138.4±0.72 Ma,属中侏罗世晚期-早白垩世早期。岩石地球化学研究显示其主量元素特征为低铝、低钙、富碱;稀土元素显示为稀土元素总量较高,介于17.65-105.16×10-6,LREE与HREE含量稳定,LREE富集型,HREE相对亏损,(La/Yb)N介于2.32-5.55,轻重稀土分异明显,分馏程度较大;高场强元素Th、Nb、Ta和大离子亲石头元素Pb、Ba明显富集,Sr较亏损。蛇绿岩形成于洋岛环境,属地幔柱型蛇绿岩,随着太平洋板块向大陆的俯冲,在佳木斯陆块东缘形成规模较大的增生楔。
激发极化法与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法在金属矿勘查中的应用
李丹;张哲;田超;山显磊;康泉全;胡建华;激发极化法与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法是矿产资源勘查的有效技术手段,本文从提高金属矿勘查精准度和效率的角度,联合应用激发极化法与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法进行金属矿勘探的技术研究。分析了激发极化法与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法各自的原理和优势,以某地铅锌金属矿的勘查为例,探讨了激发极化法与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法的综合应用策略,结果显示,两种方法在实际应用中可以实现优势互补,能够有效勘查深部隐藏的矿体,而且效率更高,成本更低。
玄武岩材料的“源—汇”控制论
牛柏然;姚宇;郝小庆;李宇航;胡伟强;辛义国;玄武岩纤维作为新兴高性能材料,在建筑、航空航天等领域应用广泛,但当前产业实践普遍将玄武岩视为均质工业品,忽视了不同构造环境形成的地质多样性,导致原料选择缺乏科学依据。本文构建了连接地质成因与工程应用的“源—汇”分析框架,核心论点为:玄武岩的成岩构造环境(源)通过其地球化学“指纹”,主要控制了纤维材料的性能特征与应用场景(汇)。文章建立了基于构造环境的玄武岩地球化学分类体系(MORB、OIB、CFB、IAB),并论证了在不同应用场景下,如何依据“需求—性能—地球化学—选址”的逻辑链实现原料精准匹配。研究表明,土木工程领域需要低碱的MORB型玄武岩以保障耐久性,航空航天领域需要高硅铝、低碱的CFB型玄武岩以获得极致性能,而农业修复领域则需要高镁钙的OIB型玄武岩以提高风化速率。该理论框架为玄武岩资源的精准勘探、科学评价与高附加值利用提供了新的科学路径。
基于多指数融合的遥感水体提取方法研究
李壮;张璇璞;张淇;姜楠;高若珩;岳湃;水体提取作为遥感技术在水资源管理、环境监测和灾害预警领域的重要应用方向,其方法选择直接影响实际应用效果。本研究选取归一化差异水体指数(NDWI)、改进型归一化差异水体指数(MNDWI)、陆地表面水体指数(LSWI)及自动水体提取指数(AWEI)四种典型方法进行对比分析。基于Landsat8卫星影像数据,在完成辐射校正与大气校正预处理基础上,选择典型地貌特征区域作为实验区,采用定量精度评估与目视判读相结合的方法,系统考察不同指数在各类地表环境中的适用性。通过构建混淆矩阵结果显示:NDWI方法在开阔水域提取中总体精度达94.52%,Kappa系数为0.87,综合性能最优,适合大范围水体快速识别;MNDWI在混合光谱干扰场景下表现出更强抗干扰能力;LSWI在植被覆盖区域可有效区分植被与水体,漏提率较低;AWEI在建筑密集区和山体阴影区域提取完整度提升显著。最后通过对比四种水体提取方法,认为NDWI水体提取方法适用于该研究区。
黑龙江国土资源征稿函
<正>为更好地促进学术交流,提升刊物质量,特向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及企事业单位从业者等征集国土资源行业论文稿件,有基金课题项目支持的优先发表,望不吝赐稿。投稿须知1.来稿要求观点明确,内容充实,论据充分,论证合理,逻辑性强、数据可靠,有较高的理论价值和应用价值。篇幅在5000-6000字为宜。摘要字数一般在200-300字间,关键词为3-5个。
老旧小区成片连片微改造策略探索与实践——以广州北站东侧片区老旧小区微改造为例
利智锋;本文基于微改造模式的迭代发展,通过分析单个老旧小区微改造的局限性,引出在新时代城市更新背景下探究成片连片微改造在完善片区基础设施、提升街区环境品质和强化资源统筹协调利用的重要意义。同时以广州北站东侧片区为例,通过现场数据收集、居民意愿摸查、专营企业座谈等方式,因地制宜制订实施策略,强化对于资源的统筹利用,优先解决片区各类型基础设施问题;挖掘片区历史文化特点,改善城镇整体景观风貌,还原城市历史记忆;充分利用政府公房资源,完善片区公服设施配套,提升居民幸福指数;提出街区城市运营理念,引入企业整合片区资源并对街区进行运维管理,实现片区长效管养。最后对成片连片微改造的实践经验进行总结,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改造模式,为老旧小区成片连片微改造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北大荒集团黑土耕地资源保护:经验、挑战与对策
周雪;王殿尧;徐毅铭;杨慧;唐曹甲子;姜佰文;本文探讨了北大荒集团在黑土地保护方面的典型经验和存在问题并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和建议。文章分析了北大荒集团在黑土耕地资源保护中的措施与成效,总结出北大荒集团在黑土耕地保护上取得的显著进展,但仍存在水土流失、土壤退化、生态环境恶化、保护体系不健全等问题,并提出了科学制定黑土保护发展规划、构建黑土耕地资源保护科技支撑体系、综合施策推进黑土保护工作与探索形成能复制、可推广的技术路线与模式的策略,旨在为进一步改善黑土耕地资源保护提供理论和实践参考,并助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乡村振兴背景下PBL模式在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研究生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金鑫鑫;王帅;安晶;韩艳玉;李嘉琦;虞娜;邹洪涛;汪景宽;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针对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课程特点,需在课程教学中合理引入PBL模式。本文首先阐述了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对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创新型人才在素质及能力层面所提出的具体要求。同时,细致剖析了当下该专业研究生课程教学中遭遇的一系列困境,详尽探讨了PBL模式所独具的特点与显著优势,以及其在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课程体系搭建、教学实践环节的具体实施以及考核评价体系构建等方面的应用方式。本文充分展示了PBL模式在提升学生问题解决能力、激发创新思维以及培育团队协作精神等方面所取得的突出成效。研究结果表明,PBL模式能够突破传统教学模式的局限,助力培养出拥有扎实专业知识根基,兼具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的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研究生,由此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供人才保障。
城市更新背景下的老旧小区公共空间适老化改造设计研究
史秀;自2020年老旧小区改造实施以来,各地区面临诸多矛盾和难题,其中适老化改造问题尤为突出。随着老龄化加剧,老旧小区中老年人口比例增加,其生活需求和出行安全成为重要考量,如何将适老化改造融入老旧小区整体改造成为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本研究旨在探讨老旧小区公共空间的适老化改造,以提升老年人的居住品质和生活质量。本研究发现,老旧小区的公共空间改造需要综合考虑老年人的行为尺度、活动特征以及出行时距。因此,本文提出通过对近宅生活圈、组团生活圈和社区生活圈的功能精准划分,以及无障碍设施和绿化改造的优化等策略,显著提升老年人的户外活动体验。本研究强调生态康养性的重要性,通过合理的植物配置和景观设计,为老年人创造一个健康、舒适的生活环境,为老旧小区公共空间适老化改造提供了新的切入点和方法。
海底隧道工程地质综合勘察技术研究
陈亨庄;本文以深圳湾海底隧道工程为例,详细探讨了工程地质综合勘察技术在海底隧道建设中的应用。通过地质调绘、海底地形测量、多道三维地震反射物探技术、海域勘探及岩土测试等手段,全面分析了工程区域的地质构造、地层岩性、水文地质条件等特征。研究解决了深海作业难度大、地质条件复杂多变等勘察难点,为海底隧道工程的安全稳定设计与施工提供了科学依据,对类似工程具有借鉴意义。
东北黑土地的形成、现状与演化趋势——东北黑土地的前世今生
张悦;赵东阁;王心圆;汪莹;刘家睿;闫永生;黑土地是“耕地中的大熊猫”,在中国主要分布在黑龙江省、吉林省、辽宁省和内蒙古自治区东部,以生产力极强和肥力极高而著称,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在梳理东北黑土地相关文献的基础上,结合黑土地地表基质调查成果,对东北黑土地的形成过程、分类情况、分布范围、理化特征、演化趋势、保护目标以及保护措施等进行系统梳理,客观科普东北黑土地的“前世今生”,以期提高公众对东北黑土地的认知与重视程度,为保护东北黑土地提供参考。
黑龙江省粮食生产及影响因素分析
姜涛;王峭然;宋英赫;韩琳;梁晨;姜造宇;郑秀翠;为探讨黑龙江省1990-2022年期间粮食生产能力及影响因素,本研究基于统计年鉴数据,分析黑龙江省粮食生产能力及变化情况,探明粮食生产发展阶段;结合新质生产力,从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等角度构建指标体系,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探讨粮食生产影响因素,并提出发展建议。主要结论如下:(1)粮食总产量呈现先增长后稳定趋势;粮食播种面积呈现先稳定后增长再稳定趋势;粮食单产呈现先增长后稳定再增长再稳定趋势;(2)粮食总产量的增加主要是由于高产作物产量增加以及高产作物播种面积扩大;黑龙江省高产作物种类较少,粮食单产与南方省份差距较大;粮食结构发生变化,由1990年七大作物变为2022年玉米、水稻和大豆三大作物,粮食作物种类减少、种植结构多样性降低;(3)在1990年至2015年粮食产量增长受生产资料与生产对象的影响较大;从2016年至2022年粮食产量趋于稳定时受劳动者和生产资料的影响较大,逐渐摆脱生产对象的影响。并从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角度提出对策建议。
基于GEE平台的三江平原地区植被覆盖度时空动态及驱动因素分析
孙林楠;翁婷婷;常晓晴;李全峰;三江平原作为国家粮食安全核心区,其植被覆盖度(fractional vegetation coverage, FVC)动态变化对黑土保护与农业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本文整合2000-2020年MODIS遥感影像、气象、社会经济与土地利用数据,基于Google Earth Engine(GEE)平台构建长时间序列FVC数据集,结合Theil-Sen趋势分析、土地转移矩阵及XGBoost模型,揭示三江平原FVC时空演变规律及其驱动机制。结果表明:(1)2000-2020年间,三江平原FVC整体呈微弱上升趋势,速率为0.0025/yr,生长季平均FVC最大值为0.79;(2)驱动因子中降水量(8.8393mm/yr)和平均地表气温(0.0441℃/yr)随着时间的推移也呈微弱上升趋势,土地利用类型中耕地面积增加,由林、草、水域等转化而成。(3)驱动因素分析表明,土地利用类型是影响FVC变化的主要因素(贡献率约52%),其后依次为降水量(22%)、气温(12%),而地区GDP(约9%)和人口密度(约5%)等社会经济因素的作用相对较弱。本文为协调三江平原粮食生产与生态保护提供数据支撑,建议优先管控耕地,加强林草恢复与水域保护。
吉林省人口流动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邓永旺;王丹丹;王宇阳;任浩洋;吉林省是我国重要的老工业基地,近年来人口流失问题严峻,为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对人口流动特征和空间分布影响因素进行定量分析,以期揭示人口流动作用机制。研究发现吉林省人口流动呈现较强烈的性别倾向,其中跨省流动人口的性别倾向更为强烈。其次,学历显著影响人口流向区域,省内流动人口中以中低学历人群为主,跨省流动人口中,高端人才外流现象明显;省内流动人口中学历越高的人群越可能流向省会长春,使长春成为吉林省内人才聚集地。最后,在跨省流动人口中乡镇户口人群较不可能流向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发达地区,在省内流动人口中城市户口人群更可能流向省会长春。据此,从区域协调、产业升级、人才政策及政府服务等方面提出相关的对策建议,提高吉林省人口整体素质,以人口高质量发展支撑东北全面振兴。
人工智能赋能环境设计专业教学改革的实证研究——项目驱动法对学生学习成效与创新力的影响
张爽;梁旭方;本研究探讨“AI辅助设计+项目驱动式教学(PBL)”模式对环境设计专业学生创新能力与学习成效的影响,针对传统教学效率低、创意受限及协作不足的痛点,构建“技术赋能-项目实践-学习成效-创新能力”四维理论框架。基于建构主义与TAM模型,以吉林省三所高校186名学生为对象,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开展6周准实验。实验组采用AI工具(Stable Diffusion)生成方案并实施PBL协作,对照组沿用传统教学。量化数据表明,实验组后测学习动机(3.95±0.39)、创新倾向(3.85±0.52)及作品评分(81.7±5.3)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AI工具缩短60%创意周期,PBL提升团队协作效能;质性分析显示,技术接受度(β=0.43)与协作强度(β=0.37)是创新力的核心预测因子。研究表明,“AI+PBL”通过技术赋能与协作实践双轮驱动,有效提升设计思维与创新能力,为教育数字化转型提供实证范式。优化路径需关注教师技术培训、资源适配及分层教学策略,以应对学生技术接受度差异。
